幾年前,曾在摩根士丹利公司擔任首席經濟學家和亞洲區主席,后為耶魯大學杰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和管理學院高級研究員的斯蒂芬·羅奇預見到,中美之間維系了幾十年的經濟相互依存關系即將終結。他將中美經濟關系及未來發展前景進行的分析展望集結在他的著作《失衡:美國和中國的相互依存》中。 羅奇那時認為中美經濟的相互依存是一種“權宜婚姻”,幾年后,中美關系在經貿等領域沖突不斷,近期在其他領域還不斷升級。他注意到在過去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里,特朗普政府四名高級官員針對中國發表了一系列措辭激烈的演說,完全不顧美中現實。 羅奇發現,先是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奧布萊恩率先發難,將中國視為美國的意識形態威脅。緊接著,聯邦調查局局長克里斯托弗·雷談到了所謂的中國間諜活動。隨后,司法部長威廉·巴爾無端指責中國的經濟政策。7月23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則在加利福尼亞州尼克松圖書館發表了激烈的對華演講,對中國發起正面攻擊。美國公眾對中國的看法正處于歷史低點時期,這四個美國政客卻孤注一擲。 8月9日接受《財經》雜志專訪時,羅奇指出,他們的論點不僅夾雜著陰謀論,還缺乏基于事實的分析。這體現在三個關鍵領域:經濟、新冠疫情和中美關系的特點。 對此,羅奇認為過去三年半的經歷讓許多人相信,中美間似乎是意識形態沖突、價值觀的沖突。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最好的策略就是靜等三個月,面對特朗普政府不斷施加的壓力,以靜制動。 羅奇說,現在是需要克制的時候,中國要做的是管理好自己的經濟,處理好貿易關系。從長遠來看,這將是中國最大的利益,而不是急于應對因中美沖突而不斷加劇的短期壓力。 部分美國政客為何攻擊中國? 共和黨競選策略備忘錄很長,但基本的結論卻非常簡單,“說到新冠病毒,不要為特朗普辯護,相反,攻擊中國。這恰恰是我們所看到和聽到的 《財經》:你最近的評論文章稱,在過去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里,特朗普政府四名高級官員針對中國發表了一系列經過精心策劃的激烈演說。是什么促使你寫這篇評論? 羅奇:近來美國這些高級官員發表了一系列關于中國的演講。在我看來,這些演講一個比一個更糟糕。真正促使我寫這篇文章的是司法部長威廉·巴爾大談經濟、貿易政策。作為一個司法部門的負責人卻就經濟問題發表演講,這很奇怪。也許它表明了特朗普政府實際上找不到比律師更擅長于經濟學的事實,這也有可能,特朗普的經濟顧問也不是特別強大。但威廉·巴爾對全球經濟以及中國在美國制造業問題上所扮演的角色的評論,讓人大跌眼鏡。